X

Latest News:

Sutra LecturesSnapshots Of ActivitiesSweet Dews Of Dharma TalksDharma FriendsNewsletter
A thousand eyes observe and a thousand hands reach out.
To direct living beings who are confused at the crossroads.
He vows that all sentient beings will leave suffering.
And ascend to the other shore with Maha Prajna.
DRBA English | DRBA Vietnamese |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 Home

Vegetarianism » Vegetarianism In Harmony With Nature » Vegetarian health benefits » 四季養生概念

四季養生概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的生活起居順應著天體的循環,方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 。

 

《黃帝內經》中說:「智者之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 「因時養生」是養生的一條重要原則,人體必須順應四時自然變化而養生,從而加強人體適應季節與氣候變化的能力,以保證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

 

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氣候的變化,會給人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機體的營養結構要隨季節的變化予以協調,注意各個季節的飲食方式。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食甘涼;秋季燥熱,宜食生津食品;冬季寒冷,宜食溫熱。在飲食順應四時,可保養體內陰陽氣血,使正氣在內,邪不可發。

 

春天養生
萬物生長始於春季,天氣由寒轉溫,草木萌芽,萬物復蘇。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體內以肝、膽經脈的經氣最旺盛和活躍。此時要注意肝臟的保養,肝性喜暢達疏泄而惡抑鬱,所以務使精神愉快,養肝首要一條是調理情志。不良的情緒易導致肝氣鬱滯不暢,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應注意情志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以使肝氣順達,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寫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春長者少。」這是說,人們在春季裏應該早起,在院子裏多散步,以發佈「生」氣,舉止要和緩輕柔以應春氣,並且使身心保持舒暢、活潑,以適應春生之氣,切記惱怒、殺奪、刑罰之念頭,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升發和調暢,如果違背了這一個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到了夏天容易罹患寒性的疾病,使人體適應環境的能力減低了,這便是春季養生的大原則了。

 

早春時節,氣溫仍較寒冷,孩童、老人和身體虛弱的人,應隨時保暖,以免外感,平時也可煮些橘子皮、金桔、蘿蔔、梨子或荸薺當茶喝。人體為了禦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來維持基礎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營養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除穀類製品外,還應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物質。春天氣溫變化較大,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他命和無機海鹽。小白菜、油菜、甜椒、番茄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他命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蔔、莧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他命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富含維他命E的食物也應食用,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這類食物有芝麻、高麗菜、花椰菜等。

 

中醫還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這是因為春季為肝氣旺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會使肝功能偏亢,所以春季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飲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粘硬及刺激性食物。要多食,如黃豆芽、綠豆芽、豆腐、豆豉、大麥、小麥、大棗、花生、黑芝麻、柑桔、薑、香菜之類的食材;由於冬季新鮮蔬菜較少,攝入維他命不足,聚積一冬的內熱要散發出去,所以還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如蘆筍、油菜、菠菜、芹菜、薺菜、枸杞、香椿等。這對於因冬季過食膏梁厚味導致內熱偏勝者,還可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明目、消腫利尿、增進食欲等作用。

夏季養生
夏季炎熱,多雨高溫,出汗過多易耗傷氣陰,應補氣養陰,清熱祛濕防暑,出汗多時,還應注意飲些海鹽水;內衣內褲應勤洗勤換。久病臥床的病人要經常用溫水洗澡,常換貼身衣被,以防褥瘡和痱子等皮膚病的發生。

 

夏季氣溫高,人體神經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某些分泌腺的功能也受影響,因而常出現消化力減弱、食欲不振現象,故應適當多吃些清淡而易消化的食物,如豆製品、新鮮蔬菜、瓜果等,少吃油膩食物。夏季人體水分和海鹽丟失較多,應多喝水,並適量飲些淡海鹽水。但切忌飲水過多,以免增加心臟和消化系統的負擔,應採取少量飲的方法。

 

夏季要多吃瓜類蔬菜。蔬菜中的水分是經過多層生物膜過濾的天然、潔淨、營養且具有生物活性的水,是任何飲用水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夏季也正是涼性蔬果上市旺季,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含水量都在90%以上。冬瓜含水量居眾菜之冠,高達96%,其次是黃瓜、金瓜、絲瓜、佛手瓜、南瓜、苦瓜、西瓜等。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蘆筍、豆瓣菜、涼薯等也屬於涼性蔬菜,不妨經常食用。夏季如經常喝綠豆湯、菊花茶、冬瓜茶、蓮藕茶等,既能防暑清熱,又能解毒開胃。但是忌貪冷飲,免傷脾胃。

 

秋季養生
時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氣清肅,金風送爽,萬物成熟,正是收穫的季節。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

 

「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稍有不慎,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被稱為「多事之秋」。

由於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相適應,體內陰陽雙方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秋季養生在對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導引等方面進行調攝時,應注重一個「和」字。
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但對「秋凍」要有正確的理解,領悟其中真髓。

 

自「立秋」節氣以後,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入侵,出現「一場秋雨一場寒」。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練習「秋凍」,加強禦寒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如果到了深秋時節,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陰雨霏霏,仍是薄衣單褲,極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引發感冒等病,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一旦受涼感冒,極易導致舊病復發。寒冷刺激可致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周圍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易發生腦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還能使血液纖維蛋白濃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

 

因此,要順應秋天的氣候變化,適時地增減衣服,做到「秋凍」有節,與氣候變化相和諧,方為明智之舉。

 

秋天氣壓較高,溫度減低,而且空氣乾燥,因此秋天要防燥養陰,其養生離不開潤燥、暖體、養肺、益氣。

 

在飲食方面,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因為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從食物屬性解釋,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氣。

 

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過量。酸性食物諸如:芝麻、核桃仁、銀耳、菠菜、茄子、四神等,多吃山楂、豆腐、蘋果、葡萄、石榴、楊桃、檸檬、柚子、柿、柑桔、梨、葡萄和龍眼等,要少食辣椒等耗氣辛辣之品。秋天要少吃生菜沙拉等涼性食物,食物最好過個火,燙一燙再吃。就太陽能量來說,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慢慢增加,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尤其應避免瓜果,因為秋瓜壞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損脾胃陽氣。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秋涼冬寒,陽氣漸衰。」冬天人體內腎和膀胱經脈的氣旺,冬季養生基本的原則仍然是《黃帝內經》中的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天萬物斂藏,我們(尤其是老年人)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用藥則以滋陰藥來補益陰氣,衣著則不必過厚過暖等等。而以上原則主要是從強化腎的功能著手的。所以,一切有關補益腎臟、強化腎臟、養護腎臟的養生方法,也就是中老年人冬季養生的主要內容和第一選擇。

 

冬季養生
從中醫角度來看,腎是人體生命之源。腎中的精(氣)為機體生命活動之本,腎關係人的生長,發育與衰老,老年人往往都有腎虛徵象。久病之人也常見腎虛,即所謂的「久病窮必及腎」。李時珍說:「生薑之辛補肝,炒海鹽之鹹補心,甘草之甘補脾,五味子之酸補肺,黃柏之苦補腎。又如茯神之補心氣,生地黃補心血;人參之補脾氣,白芍藥之補脾血;黃 之補肺氣,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黃之補腎血;川芎之補肝氣,當歸之補肝血。(以上)皆為補劑,不特人參為補也。」由此可知,用鹽黃柏、炒杜仲、熟地三味來進補,是冬季補腎的正統。這也是順冬沈之氣,冬日進補宜加苦寒藥,順時令氣節以養性延命的「天人相應」理論的體現。

 

冬季自然界陰氣最盛,陽氣最弱,陰長陽消達到頂點。人體遭受寒氣冷風侵襲,寒邪最易入腎而引起多種疾患,這時要注重溫腎抑陰護陽,以提高抗禦風寒的能力。就飲食而言,凡性溫或有補腎作用的食物,均在首選之列。雜糧類:如糯米、高粱、黍米、燕麥;蔬菜類:如辣椒、大頭菜、香菜、生薑;果品類:如桂圓、荔枝、紅棗、山楂、核桃、栗子等。多吃這類食物,就在於它們均為性溫,多為冬令滋補良品,且驅散寒冷,溫腎而增加體熱。

 

五色之一的黑,於五行中屬水,走腎經,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海帶、紫菜等,多吃這類,食物有明顯補腎作用。而,黃色蔬菜如胡蘿蔔、黃花菜、花生、山藥、南瓜之類,所含成份以黃酮類為主,在生理上可減低血管滲透和防止血管破裂。血管遇嚴寒易收縮硬化破裂,甚至有釀成腦溢血的危險,故此時應多吃黃色蔬菜。

 

此外,冬季固然寒冷,但人們穿衣多、住房暖、活動少,飲食所含熱量偏高,體內容易積熱,故冬季也會時有肺火顯盛的現象。對此,不妨再適當吃一點屬性偏涼的食物,如白蘿蔔、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筍、香蕉、生梨、蘋果。這樣,既能補不足,又可清有餘。

 

除上述養生法之外,飲食調養尚有三宜:
一.宜粥糜,古代養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宜喝些熱粥。《飲膳正要》中認為冬季若在粳米粥中加點紅棗、紅豆可使人覺周身溫暖,精力倍增。民間有冬至吃紅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飯)」的習慣。冬日宜食養心除煩的麥片粥,消食化痰的蘿蔔粥、補肺益胃的山藥粥,養陰固精的核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調中開胃的玉米粥,滋補肝腎的紅薯粥等。

 

二.宜溫熱之品,以取陽生陰長之義。如宜吃桂圓肉、棗、山藥、糯米等。體肥者忌肥甘溫熱厚味。

 

三.宜堅果,冬日多吃點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俗語說:「三 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適當進補,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此時,人的皮膚緻密,出汗較少,攝入的營養物質也容易貯藏起來,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為溫室效應的日趨嚴重,台灣的四季越來越不明顯了,但是飲食養生的方法卻是一樣的,要針對氣候與自身的情況來調整飲食;不論吃什麼、補什麼,都不可毫無節制,千萬不要將食補吃成食傷。也不要吃昂貴或進口的蔬果,因為越昂貴的蔬果越是可能不對季,進口的蔬果也常都經過防腐的處理。也盡量不要吃一些精製的食物,因為越精製的食物離健康越遠,當然也離修行更遠了。順著季節吃當季盛產的食材,就最容易與自然相應了。俗云:「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希望大家讀了這本食譜,能更深體會菜根之香與滋味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