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近日文章更新:

法語甘露專題論壇法會剪影法語甘露法友園地矽谷梵音
萬物說法萬物聽 迷者更迷明者明
悟得其中玄妙理 山河大地如掌中

專題論壇

法淨人生

法淨人生 » 專題論壇 » 懺悔法門 » 淺談《楞嚴懺》(一)

淺談《楞嚴懺》(一)2014-03-29

 

 恆異法師 開示於2014年1月31日楞嚴法會

大家以前拜過《楞嚴懺》嗎?我找了一些資料和大家分享,是有關這部懺的緣由、內容、和它的目的。這懺本的最後一頁落款的地方寫著「比丘尼寬如仿古敬撰」,日期是「丙戌年四月」。每六十年就有一個丙戌年,這應該是近代的丙戌年,初步的推測大慨是一次或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所編制的懺本,因為它的後跋寫著:「時值大戰後天旱,災疫流行,民不聊生。敬集古德聖言,謹撰大佛頂首楞嚴懺法。仰藉洪慈俾消同分妄業,并作日常自修,以為滅罪增福之階云爾。」所以我們今天拜的這個版本應該是近代的作品,可是如果我們往前推溯一下懺儀的來由,就要追溯到天台智者大師。智者大師主要活動的年間是在陳隋,大約在六世紀末左右,出生的年代是梁武帝大同四年。

我們對智者大師的了解,大家比較熟悉的,他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他是創教的人;還有另外一個,《法華經》第二十三品〈藥王菩薩本事品〉經文裡有講到藥王菩薩的前身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那時他燃身供佛,供養日月淨明德如來,諸佛就讚嘆這位藥王菩薩的前身,說:「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讚嘆這位藥王菩薩的前身能燃身供佛,是真的供養如來。當時這位天台智者大師在道場裡修《法華經》,他在讀到這段經文:「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讀到這一句的時候,他開悟了,也就是說他證得了「法華三昧」。

智者大師證得了法華三昧以後,就發願要做懺本、懺儀,幫助修行人能藉著修懺來得到「定」。很多經文裡都有咒語,舉幾例子:有《法華經》、有《般若經》,還有《金光明經》、《楞嚴經》,連《華嚴經》後面的四十二字母也可以等同咒語來看待。當然其他很多的經典裡都有咒,而一般人修持咒的方法,就是念經文的時候順便念一念咒。天台智者大師編的懺本有它的特色,譬如他挑一部經來編懺,把經本裡的教義融入到懺本裡,同時把咒也納進懺儀裏,就好像我們剛才拜的這一部《楞嚴懺》,就是類似這樣子的一個模式。

剛剛提到智者大師把經文、還有咒都編進懺本裡,希望修行的人可以因為拜懺得到定力。隨著經本不同,如果是《法華經》,就是法華三昧;如果是《楞嚴經》,就是楞嚴大定。為什麼他要把咒納入懺本?因為一般人都認為「咒」有一種威神力,可以滅除我們的罪業,尤其人在修道時會遇到很多魔障,那「咒」是最有效的却除魔障的方法。

接著我們來看智者大師對於懺悔的定義。他認為行人在實踐修習的過程中,如果在戒體上有所毀犯,就會形成得定的障礙;也就是說我們受戒後又破戒,破了戒體,令戒體染污了,這樣就沒有辦法得到三昧。所以清淨的戒體是得定的一個大前提,發露懺悔,就可以達到入懺除愆的目的,讓我們的戒體還復清淨,成就止觀的修持,這是智者大師對於懺悔得定的基本定義。

在智者大師的《法華三昧懺儀》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一切妄想顛倒所作罪福諸法,皆從心起。離心之外,則無罪福及一切法。若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知罪福性空,則一切諸法皆空。如是觀時,能破一切生死顛倒三毒妄想極重惡業,亦無所破,身心清淨。念念之中,照了諸法,不受不著,細微陰界。以是因緣,得與三昧相應。

我們的心具足萬法。所謂「具足萬法」,就是我們的心同時兼具善的法和惡的法,造惡、造善都是隨我們的一念心。我們的心有清淨及染污兩個面,染污面就是妄想,清淨面就是菩提心,造惡或修善都不離我們這一念心。明白我們的心具足諸法,進而對我們的心念進行觀照,觀照它的起心動念,現前的一念心是染污,還是清淨?「罪從心起將心懺」,藉由懺悔的力量,消滅惡念的種子,才能破除惑業之苦,得到究竟的清淨,離開生死顛倒。若能以實踐觀照心念的法門而了知罪福性空,智者大師認為,這才是真懺悔,才能與三昧相應。

懺悔分為兩種,一種是事懺,一種是理懺。對於初學或是鈍根的人,如果依照著懺本發露懺悔、發願,達到滅罪的功能,這叫做「事懺」。對於已經修學久的,或有利根的人,他們就在定中、靜中觀察諸法的實相,了達罪性本空,這是屬於「理懺」。就是在理上,他了達一切萬法都是一種因緣生滅法,它是性本空寂的。但一般的人根器不是這麼好的,無法理解到這個層面,就導引他達到事懺;對於修行久一點的,根基深厚一點的,他可以在定中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明白一切罪福性空,就可以藉由觀照的方法來達到理懺,然後還得清淨。

換句話說,這個懺儀的懺悔文跟儀式,就是幫助修行的人能夠達到事懺,這是針對初機和鈍根的人來設計的。而懺儀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修行的人得到三昧,就是在定中了達罪性本空,這即是理懺的功能。所以同一本懺本,它兼具事懺和理懺之功,能同時順應鈍根、初學的根基,也能兼顧久修、利根者的需要。

剛剛我們提到智者大師將咒語納入懺文當中,這在當時是一種很創新的做法。除了咒文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密教特色的修持方法,他也把它納入懺儀當中。在智者大師做的懺儀當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剛剛提到的《法華三昧懺儀》。他的這一部《法華三昧懺儀》,在當時江南一帶非常盛行。後來到了唐朝和五代的時候,佛教的命運在中國歷史上歷經了一連串的變革。首先是唐武宗在位期間,大慨是九世紀的時候,他推行一系列滅佛的政策,因為唐武宗推崇道教,他不希望佛教在中國流行開來,所以就對佛教進行迫害,這個事件發生在會昌年間,史稱「會昌法難」。這個「會昌法難」是中國佛教裡著名的教難之一。接著的五代十國政局動盪不安,佛教的生存跟發展也受到政治動亂的波及,嚴重受創。

到了宋朝的時候,華嚴宗和天台宗的大師,紛紛出面整頓、復興佛教。他們參考古聖先賢修行的方法,回溯古來高僧大德的行儀,所以就把智者大師的懺文拿出來番新整理,依著他以前定下的藍本,再重新創作更多的懺儀,讓大家來使用,為得是刺激當時的佛教。事實證明拜懺很迎合大眾的口味,懺儀因此在當時的佛教道場廣泛地流行開來。

請問各位到目前為止拜過哪些懺?《大悲懺》、《華嚴懺》、《水懺》、《藥師懺》、《萬佛寶懺》、《地藏懺》。我們整理一下,這些懺的格式其實都很類似,內容則因為參照的經典不一樣、宗旨不一樣而有些微的差異,但格式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所以流傳到今日,受中國佛教影響的道場所拜的懺,大致上是來自這樣一個時代背景,就是先從智者大師始創的懺本開始,接著就是唐、宋年間政教因素蘊釀出大量的復古、革新的懺儀。我們研習到現在,概略地了解一下《楞嚴懺》形成的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