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近日文章更新:

法語甘露專題論壇法會剪影法語甘露法友園地矽谷梵音
顛倒黑白成魔業
混淆視聽為鬼行

專題論壇

法淨人生

法淨人生 » 專題論壇 » 楞嚴導讀 » 專一其心來用功

專一其心來用功2013-01-10

 

恆雲法師 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禪七已經剩下了三天了,在此說幾句話,跟大家共勉。

聽說在彌陀七的時候,非常殊勝,參加的人非常踴躍;在禪七的時候,情況就不像彌陀七那麼踴躍了。我想,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怕痛。因為打七,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經驗;不過,在痛裡面,也可以從痛開悟的,所以我們來談談怎麼樣從痛開悟的。

 

《楞嚴經》這部經,它闡釋了天地中所有的道理;可以說《楞嚴經》把天地的奧秘都給顯露無遺,它告訴我們,我們的妄心是怎麼一回事,然後剖析我們的真心,乃至佛陀告訴我們世界的真相,還有修行的方法和次第。

 

在《楞嚴經》裡,有一《二十五聖圓通章》,就是二十五位聖者說他們怎麼樣開悟證果的。這二十五個是怎麼來的呢?是從六根和六塵、六識,或是從七大,這各個裡面去修行。二十五個聖者從不同的方面去修行,一一都開悟證果了。其中,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我們比較常聽到的是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可是,我們今天不是談耳根圓通法門;我們來談其中一位聖者叫畢陵伽婆蹉,這位聖者是從身根開悟證果,成阿羅漢的。

 

畢陵伽婆蹉的意思就是餘習;為什麼叫做餘習呢?我們來先講一個他的公案。因為他證果後是阿羅漢,所以他每次過河,河神必須要把水岔開來讓他走過去。可是他每次走過河的時候,就喊:「小婢,斷流」,就是說「妳這個小奴婢啊,妳趕快把那個水流斷掉,讓我過去」,每次都這麼喊。這麼喊來喊去,河神就生氣了;可是他是阿羅漢,她也沒辦法,所以就告到佛陀那兒去了。

 

那麼佛陀就說這位畢陵伽婆蹉尊者,要他趕快跟河神道歉。怎知道這位尊者是這樣的道歉法?他說:「小婢,莫怪!」當時在場的人都覺得很好笑。因為本來河神就是不喜歡他叫她小婢,所以才來告到佛陀這兒來的。佛陀就說了,因為過去生五百世,她是他家裡面的僕人,所以他有這樣的習慣,到現在他成了阿羅漢,這個餘習還在。

 

我們如果常常來參加禪七,這是養成一個好的習慣了。如果說我們每次到禪七的時候就怕痛,還是怕苦,就不敢來了,這樣就放假了;你放假了,那成佛,你也會跟著放假,以後碰到這種禪七的機會,也就會變成很稀少了。

 

畢陵伽婆蹉尊者,還沒有證果之前是一個非常用功修行的出家人;到外面去乞食的時候,他心裡想的不是食物,他在想世尊所說的種種教化,想到世尊所說世間種種的不可愛樂、不可歡喜的事,他就這樣一心一意來思維修行苦空無常這個法門。那麼因為他太專注了,所以走啊走啊,在路上碰到一根毒刺,不知不自覺就被這個毒刺刺到腳裡去了;一刺到,哇!舉身非常非常地痛。他這麼痛的時候,就想了,「哎,我這個痛,是不是一個妄知妄覺;因為我清凈本來的真心,應該不是有這種痛覺的。」他就更深入地去體會。他又思惟,「哎,我這個妄知妄覺會感覺到痛,可是我的真覺是沒有痛覺的,那為什麼我一個人的身上有兩種的覺呢?」所以就這樣,他從這邊下手,去鑽研用功。

 

他這樣子,一心跟著這種無痛的真知真覺去用功,而不跟著妄知妄覺的這個痛去用功,經過三七日,二十一天以後,他豁然開悟,真正體會到我們這種真覺,清凈本然的覺性,是無痛痛覺的,所以他成了阿羅漢。所以你看,這個痛都可以開悟!因此大家不要怕痛;痛到極點自然有另外一番天地。有一句話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大家共勉。

我們這個身體,是「攬塵成根」,就是說,是攬外塵成為我們這個根身的。像這位畢陵伽婆蹉尊者,因為他身體對著觸塵,在身根對到觸塵的時候,他下手去用功,把根塵雙亡了,所以就見到本性。

 

攬塵成根,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根身,原來就是外塵來的。塵,我們知道灰塵有染污的意思,也有幻化不實的意思。我們的六根是怎麼來呢?就是從外塵,跟我們的真心結合,變成現在我們的這個根身;這是《楞嚴經》裡面的道理。

就拿眼根來說,從最初一念無明開始,明、暗這兩種膠黏在我們的真心裡面,產生一種變化,進而演變成我們的眼根。眼根,不只是我們外面看的這個浮塵根,還有勝義根。耳根,它就攬動、靜兩種塵來的。鼻根,攬通、塞兩種塵。舌根,是恬、變,就是說有味道、沒味道。身根是離、合兩種塵,有離開和合兩種相摩擦,而有觸覺的產生,所以是攬離、合這兩種塵成為我們的身根。意念,是生、滅兩種塵,所以我們的意念是後念生,前念滅,這樣子不斷不斷地。就這樣六根各司其事。

在圓滿的覺性裡面,這些見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等的知覺作用,本來不需要依賴我們的六根來顯現;可是因為一念無明起,所以攬塵成根,各司其事。在《楞嚴經》裏說明這道理,叫做「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變成六個兄弟,雖各司其事,但也要互相幫助。因攬塵成根,所以六根對塵境,各有對象。舉例來說,吃飯的時候,眼睛看到那道菜很好吃,可是你一定要用舌頭去嘗,才能知道味道;你說用手去嘗,是嘗不到它味道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根身已經分開成六個了;可是分開中又要互相幫助。一般凡夫是這個樣子,原本圓滿的覺性分割以後,它的用度都小了,不是那麼大,所以就有所極限。

不過我們先不談那麼多,我們想要還本還原,回復到原本我們「圓陀陀,光灼灼」的覺性,必須要施一個大工程;因為我們生為人,身心構造就是這樣子。那麼現在我們修行,參禪打坐,就是在這裡面下功夫,要把根、塵打破,最終就會見到我們的本性。

 

如果有人看過冶金,在金礦裡發現金,必須冶金,金礦要經過一個燒融的功夫,才能取出純粹的金。所以上人常常說,大冶烘爐煉真金;我們常常參禪打坐,也是這樣子。我們想想看:這種燒融的過程,當然是不怎麼舒服的,你要經過一些,像痛關,還有種種身心的變化等等,這一些個過程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挨過去的,不過這都是可以克服的。

從根性上下手,讓身心有一個大的轉變,這種叫根性定,這也是《楞嚴經》裡面的道理。《楞嚴經》所講的,不是用識心來修行的方法;你用強的定力讓識心暫伏不起,這個不是究竟的。那這根性定,是什麼?譬如說,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從動結、靜結打開;因為我們耳根是從動、靜兩種塵來的,所以當它打破第一個結的時候,就是動結,然後第二個是靜結。所以,這就是在身心上,有一個很大的轉變。

 

那禪七呢,我們打七叫「剋期取證」,就是說,在這七天裡面,萬緣放下,專一其心來用功,不斷不斷地用功;為什麼要這樣子呢?舉一個例子:以前火車是燒煤的,那個煤如果燒得夠的時候,火車就走得很順暢。可是,如果你只是點那個煤,卻不扇風加火照顧它,那個煤又會冷掉了。這就像我們在打七的時候,這打一打,坐一坐一兩支香,又不來了。所以要盡量安排,給自己加油,這樣子,你的煤(你自己的 heater)才燃得起來。

 

上人常常跟我們講修行的一些故事,其中有一則「七真人」:道人王重陽帶著他的弟子到外面去,天氣非常冷,弟子們就去拿柴來燒。王重陽非常生氣,拿了一盆水就把火都潑滅了。這些弟子沒辦法,只好打坐;可是,打坐大家的 heater都點燃起來了,身上都不冷了。

 

所以我建議,我們盡量少開 heater;如果要開也是開一點就好,一下熱就夠了,不要一直開;因為這是外面的火,不是裡面出來的。尤其僧眾對著暖氣口,這在打坐的時候,那種感覺非常地燥,是令人不舒服的。我希望大家都把內火點燃起來,不要依賴外在的火。另外,我還建議居士們,明年來參加的時候,不要穿那種悉悉索索的衣服;穿那種衣服行香,「奇擦奇擦」非常地大聲,影響長坐的人。

 

現在我們再介紹二十五圓通裡面,另外一位尊者,叫做孫陀羅難陀。

 

孫陀羅難陀尊者初出家時,雖然很守戒律,可是心非常散亂,所以佛陀就教他觀這個鼻端白。怎麼觀呢?就在我們的鼻子;你們自己也可以觀觀看,用兩眼,可以看到自己一點鼻尖,用觀鼻息來攝心。孫陀羅難陀尊者就遵守佛陀的教誨,專一其心地來修行,觀這個鼻端白。那麼他這樣子,觀了三七日以後,這個鼻息出入如煙,後來煙相也漸漸消失了,鼻息成白,身心洞然,他的身心世界變成一片光明,他開悟證果了。

 

這位尊者是從鼻識來開悟的,我為什麼要提這位尊者呢?我不知道大家在禪七的期間,對上人的開示是不是用心聆聽;不過如果我們很用心的話,有時候你聽一兩句就非常非常地受用。上人每天所講的都是真經真典,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真正拿己心流露出來的法,來教導我們。

 

上人提過下手用功的方法,有一年我聽到上人這麼講:上人說遇到善知識很不容易,上人不說自己就是善知識,而是說可是在善知識還沒有來之前,我先教你們一個方法,什麼方法呢?你要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

 

那麼,這位孫陀羅難陀尊者是觀鼻端白的,跟這個眼觀鼻,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什麼要眼觀鼻呢?除了攝心以外,也和身上氣血有關,你常常這樣子用功,氣血就連貫起來。每一個人都有一位真人,有一個佛性在我們身上,只要你能夠專心,有恆心、有耐性來修行的話,日久功深一定會有所成就的。不過你用功一定要持續持續,剛剛上人講得非常地好,他說你不要參一參,然後馬上怎麼樣?一放香,開靜以後就馬上跑去講話啦什麼,那心都散亂了,功夫都攝受不起來。

就參禪而言,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有耐性,要有忍耐心。在參禪的過程裡,或許前幾年你會等著什麼時候趕快開靜,趕快看錶,希望能夠開靜。可是你慢慢用功,到後來的時候,甚至你起來都不想起來,只想繼續在那裡用功打坐。這就是一個過程,不過這不是一朝一夕的時間,我們要拿出一些誠心、真心、恆心來。那至於滋味怎麼樣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我建議大家在平時可以多研習《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禪門的關鑰,裡面講到很多參禪打坐的真理,世界的真理也都涵蓋在裡面。所以當年我們出家那些時候,我們需要背《楞嚴經》,雖然到現在不是完全背好,可是那種受用是你一輩子修行的基礎,非常妙用的。所以各位,如果你有空的話,一方面可以攝心,一方面你在背誦《楞嚴經》時,也是慢慢地了解一些道理,智慧會逐漸開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