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近日文章更新:

法語甘露專題論壇法會剪影法語甘露法友園地矽谷梵音
有過能改 善莫大焉
無功可述 惡貫滿矣

法語甘露

法淨人生

法淨人生 » 法語甘露 » 2009 » 自性裡頭的大寶藏

自性裡頭的大寶藏 2013-01-10

 

恆哲法師 開示/11月26日於金聖寺

 
今天我們在這裡拜梁皇寶懺,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我們來拜這個懺,到底懺悔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呢?大家到廟裡頭來,說我是佛教徒,我到廟裡來學佛,來修行,來研究佛法,我們為什麼要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想一想。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呢?因為我們有佛性,這個佛性又叫真如自性,又叫如來藏性,它有很多很多的名字。這個自性,這個佛性,它就是做佛的。剛有人回答,我們要成就道業,我們要成佛。為什麼呢?因為在我們心裏邊呢,就有能夠得到解脫,能夠得到快樂,有一個很大,一個無盡的大寶藏,在我們心裡,我們不認識它。
 
既然有這個佛性,因為我們當初一念的妄動,所以它就往外面跑,然後就變成我們的這個識心,就是妄心;現在拜這梁皇寶懺裡面,很多卷提到「自從有識神以來,至於今日」 記不記得這兩句話?所以你們剛提到要清淨身語意,不要再造惡業,要開始清淨的業,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從如來藏性裡面,我們不守自性,因為有這個妄想,有了妄 想以後呢,就把佛性轉變成妄識,所以在那妄識裡面,我們造很多的罪業,我們受很多很多的苦,而且沒有完沒有了,這個妄就一直在那裡輪轉不停。
 
因為有了這個妄心,我們就認為─我能夠看,我能夠聞,我能夠覺,我能夠嚐,我能夠嗅,這些感覺;然後,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所聞到的,所感覺到的,這些都非常的真實;但是我們不知道,就是因為我能夠看,跟我所看的這些東西碰在一起,然後我們就有分別心,有這個覺知;這些東西跟我們的佛性來比,它是非常的粗淺,可以說它 根本是也不見,也不聞,也不覺,也不嗅;本來自性它是盡虛空遍法界那麼的大,它是個大寶藏,在經文裡講它是─靈光獨耀,“ 靈光獨耀 ”的意思是說它不須要經過眼、耳、鼻、舌、身、意,它也不須要經過外面的緣─色、聲、香、味、觸、法,它就能夠知,能夠見,能夠聞,能夠覺。
 
我最喜歡“ 靈光獨耀 ”這四個字,不知道你們覺得怎麼樣?為什麼?因為不曉得靈光獨耀的時候,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一直向外面攀緣,攀緣色、聲、香、味、觸、法,我們以為快樂是在外面的,我們以為地位是須要不斷營造的關係,我們以為所有的答案都在外面,因為知道有這個靈光獨耀的如來藏性,我們就可以不用在外面受罪,你只要回頭轉向,把你的心裡面認識清楚就行了。
 
楞嚴經的開示你們一定記得,這個如來藏性它有三個特性,如來藏性的第一個特性是什麼?「空」對不對?什麼都沒有。什麼叫什麼都沒有?在如來藏性裡面,沒有開悟,也沒 有愚癡,也沒有來,也沒有去,也沒有生死,都沒有。也沒有羅漢,也沒有菩薩,什麼濟公禪師啊,什麼達摩祖師啊,我啊你啊他啊,都沒有。你們會不會說,法師,我不要修了,修到最後什麼都沒有。
 
為了建廟,你們有很多人很用功,一天到晚持大悲咒、楞嚴咒、念佛拜佛,拜大悲懺,拜萬佛寶懺,為什麼要這麼用功呢?就是讓心專誠,知道外面的一切的一切是虛妄的。我 們現在這個世界裡,不管你所看到的任何人,你所接觸的任何事情,你所讀到的書,或者什麼,一切一切,它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個因緣所生法呢,它不是常住的。 讓它出現世間的因緣聚在一起的時候,它出現了,等到讓它出現的這些因緣,經過成住壞空的階段,等到空的時候,它也就不見了。所以呢,我們在做這些功課的時 候,我們就要覺悟到,在我們周圍的這些人、事、物,或者是法,它都是因緣法,它都不是長久,它都是虛幻的。你知道它是虛幻的,你就把它從心裡頭移除,等到虛幻的都離開的時候,那個真如就會現前。
 
這個如來藏性,它一直都是在那裡不動,它也不來也不去,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見到我們的本性呢?是因為我們的心一直在動蕩,我們一直在向外面攀緣,這是為什麼法師常常開示:你不要被味塵所轉,你不要被聲塵所轉,你不要被色塵所轉。就是叫你注意自己的自性。
 
我們都有如來藏性,都可以成佛,但是我們生病了。我們的病就是攀緣。我們有分別心,我們攀緣,所以我們不能夠讓我們的自性來現前。因此在修行當中,很重要就是我們要息攀緣,把我們的攀緣心讓它停下來,不要再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那麼熱衷、好奇。如果我們能夠把對外面的事情停下來,我們就會感受到一點修行的力量,法的力量。
「法」它常常在,它一直都在說,只是我們沒有去注意,我們沒有去躬行實踐,如果我們能躬行實踐,得到法益,我們的心住在法上的時候,我們的心就能夠因為內斂,內攝,自性就會慢慢的顯現,我們就會知道修行的好處。修行的路就是這樣子,很清楚,很明白。
 
有佛性在內, 成佛一定有份。什麼時候可以成佛?看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攀緣心放下來。達摩祖師講過,怎麼樣坐禪有功呢?要「外息攀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 道。」就是說我們的心不要一直向外面攀緣,內心也要寂靜,外面寂靜內心都還不要動,無喘就是沒有那個喘息,你就是真正的把你的心給靜下來。然後那個心像牆壁一樣的,為什麼心要像牆壁呢?就是要好好的防守你的心城,防守你的心城就可以入道。
 
不過呢,你也不要擔心說這看起來很難行。雖然我們還沒有見到我們的自性,但是這自性呢,時時刻刻都在我們六根門頭上放光,它永遠都在你的身邊,沒有跑走。 
 
我們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那怎麼樣能夠恢復到我們的自性呢,最重要的,第一就是要息攀緣,第二是什麼?(滅瞋離癡)要滅貪瞋癡,很好。
 
我把它簡單點,第二個我們就是不要有執著,不要有執著心,因為,確實就是因為貪瞋癡讓我們有執著,我們一直分別男女,自他,好啊壞啊。
 
今天我們聽到誌公禪師跟梁武帝的故事,我也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
 
梁武帝有一次去打獵,他找到一個五百年的老古錐,有一個打坐的人已經入定了五百年,那麼就如獲至寶的把他請回來,誌公禪師常常到梁武帝的皇宮進出,梁武帝就要考驗考驗兩個人的功夫,他很好奇,就請兩位修道人一起去入浴,請他們入浴呢就叫很多宮女在身邊侍候著,那些宮女在浴室裡頭裸身侍候,結果呢?這五百年的老古錐 就在那裡打坐,把眼睛閉起來,不動,但是誌公禪師呢?還是在那裡談笑風生,在那裡很自在的,後來那老古錐實在忍不住就把宮女推開,趕快跑了,所以誌公禪師的功夫真的是爐火純青,但這爐火純青的功夫不是說一天兩天,也不是說拜一個懺,一個禮拜就能夠真正的把我們的心裡洗乾淨。為什麼誌公禪師能夠這樣子如如不動呢?因為他心裡頭已經沒有什麼喜歡或者不喜歡。當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樣子,那是不行的,不能夠騙人,這個老古錐,老禪和子,他坐了五百年,他真正的病根還沒有拔掉,我常常覺得修行最難的就是這個,因為多生多劫在我們的自性裡面,這個貪瞋癡,在我們的自性裡面那麼深,所以我們要怎樣把它拔除?就是在每一個境界現前的時候來看,今天是不是哪一個食物把我騙走了?今天是不是哪一個人說的話把我騙走了?今天是不是一個什麼樣子呢又讓我開心了?又讓我傷心了?這些東西我們都要慢慢的,一定要用功夫,你不能夠騙人,你也不能夠騙自己,你就是要對你自己老老實實的,把心裡頭的一切一切都要空掉,一切一切都空掉的意思就是變成一心,就是一味,就是一聲,就是一香,所以它都是一個,沒有好,沒有壞,沒有喜歡不喜歡,沒有要或是不要,都可以,都可以就是一心,當你能夠一心的時候,你念佛就一心,你坐禪也是一心,你拜懺也是一心,你做什麼都是一心了。
 
問:法師剛剛講靈光獨耀是什麼意思?
 
答:靈光獨耀─ 是形容它的功用是不假根也不假塵,然後他就能夠知道。我再給你們舉個例子,譬如你現在在聖荷西,你不須要打電話,你就可以知道你想要知道的某個地方某個 人,譬如說你的兒子、女兒在紐約,或者在非州,還是在臺灣,還是在馬來西亞,在幹什麼,在做什麼事情,你不須要他打電話給你,你就會知道了,這叫靈光獨耀。就是你不用去作觀,你就這麼動念,現在他在幹什麼?你就會知道他在幹什麼,這是靈光獨耀。我第一次接觸上人的時候,我就發現,你不用跟他報告,他什麼都知道;自從我跟著上人出家,向來都知道我們弟子都是透明的,你講什麼話?你想他是怎麼樣?他全部都知道。
 
如果我們能夠悟到這個空如來藏性,在這真空裡頭就會生出妙有,我還要跟大家講的就是,在我的身邊,在我的師兄弟身上,在上人的身上就看到,當一個人開始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性上,讓自性來起用,而不靠外緣的時候,時時刻刻這個修行人都是非常快樂的,而且力量也是不可思議的。
 
問:您提到:楞嚴經裡面提到自性有三個特性,您說第一個是空。
 
答:第二個是不空,第三個是空不空。
 
空不空就是中道了義。就是說我們的自性裡頭什麼都沒有,可是,沒有裡頭有無限的可能,這就是真空。像我們說虛空,虛空它空,可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在這空裡面出現,那是因緣,因緣所生它不實在,但是這個空跟這個色可以同時並存,就在這個色裡面就有這個空,那這個空也沒有離開這個色,這是佛教講的中道了義。世間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這個中道了義來解釋,它不是兩邊的法,它是就在兩邊裡面,它是平衡的,沒有偏哪一邊。
 講到懺文我就想到今天早上誦的懺文非常好,因為我們要息攀緣,怎麼樣能夠息攀緣呢?第六卷這些文字都很清楚。因為我們都有佛性,我們應該很自在,很快樂的,但是我們有很多的障,雖然這個title叫解冤釋結,但是到第六卷快要結束會講,我們不見佛障,不聞法障,不發菩提心障,然後不能夠怎麼樣怎麼樣,很多很多的障,都是因為這些障礙,讓我們修行很困難的。那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懺文好好的唸一下,你沒有這些障的時候,你根本不須要善知識來提拔你,來加持你,你就是自在的,你就是解脫的,你就是慈悲的, 你就是喜捨,你就是大無畏,你就是神通妙用的,這種種,都在裡邊。今天早上的懺文個人是非常喜歡的。
 
你們大家都坐累了吧?我再送你們兩個字,修行最簡單的,我要提醒你們,在我們修行當中,在我們生活裡頭,要常常把“ 孝順 ”這兩個字掛在心裡頭。「孝」是什麼,在法上來講,我們就是要如理作意觀察。對一切人、一切事,我們都要如理作意觀察。觀察這一切一切都是從佛性裡面來,觀察我們有佛性,跟我們一起作事,跟我們接觸的人,他也有佛性,那麼,不管你做什麼,你都要知道,你就是要這樣去觀察。
 
那這「順」呢?種種階位都要證入,證入這個階位無背,沒有乖背,沒有 忤逆,我們成佛一定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所以到了菩薩階位,五十五位,總而言之,從凡夫地到成佛,它一個一個階位你 都要證入,證入的時候是沒有違背的;那我們凡夫呢?我們凡夫都是用我們的分別心,我們的煩惱心,這個是我喜歡的,那個是我不喜歡的,這個不用修,那個要 修,這個人要度,那個人不用度,不能夠無分別。
 
所以你怎麼樣做到順呢?就是你不喜歡的你也要修,這個你不喜歡跟他講 話,不喜歡看的人,你也要耐煩,你也要看他,沒有一點點自己的意思,那你就能夠順。講那麼多法很難記住,今天我就送你們這兩個字,你不論在什麼情況之下, 你就用「孝順」這兩個字,你就能夠度過難關。即使是順意的關也不要太得意,太張狂,就是要如理觀察,今天你很順利,是因為你往昔所做的好事,所以今天你很 順,你能夠這樣觀察,你就能夠常常隨佛去學,常常禮敬你身邊的未來佛,稱讚你身邊的未來佛,即使她是母夜叉啊,還是閻惜姣啊?你還是可以稱讚,你還是可以禮敬,你還是可以廣修供養,這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不是普賢菩薩的專利,它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頭怎麼樣用,所以你這個請佛住世,這個佛在哪裡?在你心裡,你的心裡沒有佛,你沒有佛心,你也不能夠成佛的。
 
問:識心到底離真如有多遠?答:這是個好題目來結束今天的結法緣。
 
所以在我們迷的時候,我們就在用我們的識心,那是一個很淺的一個部份,當我們悟的時候,就是悟到我們的佛心自性,所以它不是兩個東西,心包萬法,就是我們的心生出一切的法,一切的法都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為什麼會有這 個問題:真的一切都是從我們的心裡頭出來的嗎?是因為我們不認識自己的心,不會用我們的心,所以我們會有這個問題。當我們的心清淨了,沒有任何的分別,沒 有任何的執著的時候呢,你的清淨心就能夠創造一切,比如你想要造一個什麼樣的寺廟,讓什麼樣的人來跟你共修,你想要造什麼樣的家庭,跟什麼人一起來修行, 你想要辦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學生來,都能夠成就。
 
當然,當我們不明心不見性,我們的這一切一切只能任由業力牽引。二元分別在我們的識心裡面,我們識心一直在分別計度,當我們沒有分別的時候,它就是那個一真,就是我剛講的那個一味,就是那個一音。
 
當你們真的了解佛法以後,你們都可以成佛,都可以成菩薩,還有很多佛經裡面的神通妙用,還有很多很多好東西在自性裡等著你,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吃飯已經覺得生活很多采多姿了,如果你知道在清淨的自性裡頭還有一個多大的寶藏等待著你去開發,你能不精進嗎?